赣南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成立于2010年,是经赣南医科大学党委批准设置的直属正处级教学单位。学院依托赣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设置,开展临床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2021年,赣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名为赣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学院开始承担口腔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职能。
学院扎根红色土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在赣南医科大学党政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政治素质好,能立足老区又能走向全国面向世界、具有红医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实用型口腔医学人才。
学院拥有一支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视野开阔、锐意进取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75人;其中口腔医学教师48人,具有硕士学位口腔医学教师22人,占45.83%,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口腔医学教师13人,占27%。有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1名,江西省先进医务工作者1名。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江西省卫生系统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名,赣州市卫生系统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名,赣州市优秀医师1名。在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学会担任委员3名;在江西省口腔医学会各专委会中担任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3名。近三年来,学院承担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立项课题15项,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立项课题6项,赣州市科技局科研立项课题28项,市级新技术5项,校级教改课题立项7项;发表论文46篇,其中 SCI收录 13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
学院依托牙体牙髓科、牙周粘膜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科、口腔种植修复科、口腔综合科、儿童口腔科等口腔临床科室,设有口腔内科学教研室、口腔颌面外科学教研室、口腔修复学教研室、口腔正畸学教研室4个口腔医学专业教研室。依托临床综合科室设有外科学教研室、内科学教研室、康复医学教研室3个临床医学教研室。学院有口腔医学实验室1个,使用总面积约为1800平方米,设有口腔仿真实验室、口腔工艺实验室、口腔模型制作室、临床模拟诊室4个专业实验室,配备有中央供气系统、口腔临床模拟教学系统等实验教学设备。学院承担口腔医学本科专业口腔解剖生理学、牙体牙髓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牙周病学、口腔修复学、口腔粘膜病学、口腔正畸学等口腔医学专业课程19门,每年承担1050学时本科理论教学。
学院坚持以国家医学教育标准为准绳,聚焦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为抓手,以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为保障,实现专业与学科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培养融合思想品质、专业素质、临床技能为一体的实用型口腔医学人才。
1. 弘扬红医精神,培育红医品质。学院秉承学校“艰苦奋斗,科学求是”的办学传统,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大力弘扬红医精神,着力培育学生红医品质,使学生树牢“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培育“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和“技术优良,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学院组织学生组建“口腔健康科普义诊服务队”,利周末及寒暑假到农村、社区进行口腔健康义诊和口腔健康科普。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赣医口腔走遍赣南农村留守儿童口腔健康干预公益行”活动,深入农村进行口腔健康义诊和科普。
2. 提倡“早临床、多临床”。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腔临床医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学院提倡“早临床、多临床”的医学教育理念,积极推进“3+2”教学改革,拓展专业发展潜能,着重培养动手能强的实用性口腔医学人才。学院利用完善的口腔医学实验室平台,在大学四年级开设“口腔临床实践技能强化训练”特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口腔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口腔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2024年,我院口腔医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口腔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91.3%,位居全省第一。
3. 引导“早科研”,注重全面发展。学院鼓励学生考取研究生,引导“早科研”,对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开设“医学论文初级班”,邀请有科研能力的老师定期给学生讲授医学论文写作、医学科学研究等课程。学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和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在历年由中华口腔医学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口腔临床技能比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2024年,在“中部六省口腔医学生局麻大赛”中,我院学生获“二等奖”的好成绩。2024年,我院选手荣获国家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江西省科普讲解大赛特等奖,并获“江西省十佳科普使者”称号,学院获江西省优秀组织奖。
新时代,新征程。第三临床医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聚焦口腔医学硕士点建设,努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跑出“加速度”,为建设健康江西、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